您所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党群工作 >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IDEOLOGY

【意识形态】立国之本的意识形态: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2021-12-02 阅读次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意识形态建设的立足点已经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向作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即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意识”飞跃。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利益和价值取向明显多元化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的支点已从共同政治信仰转向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上,如何构建全社会共同的政治基础,引领国家发展的政治方向?作为立国之本的意识形态建设摆在了眼前。

  第一,从国家根本制度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奠定立国的政治基础。

  在1954年9月15日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提出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论断。这不仅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确立,而且成为建国七十多年来,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修订的宪法的根本精神,堪称立国之本。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这就确保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定位,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在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建立和巩固经济基础方面的作用重大。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注重其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是新中国的特色。党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确定位,从一开始就是既强调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保障性,又明确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两者不可偏废。

  第三,把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

      1951年9月,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派,在向北京、天津两市高校教师学习会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中,以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和思想改造的体会,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提供了具体生动的范例。表明我国知识分子确有一个克服自身所受教育的影响而向人民立场、以至工人阶级立场转变的必要,同时这种转变又是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而实现的。报告表达了党对知识分子的信任和希望,使思想改造完全纳入了一种同志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氛围,并成为向往进步、投身人民事业的自我要求,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百万从旧中国转而为新中国服务的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是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后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走过弯路,但一开始就确立的鼓励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努力改造世界观的方向是正确的。

  第四,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思想斗争,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舆论斗争。要有效地批判抵制敌对意识形态的攻击、渗透,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想倾向,另一方面又要严格区分思想认识、学术讨论问题和重大政治原则问题,贯彻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最为复杂的就是如何把握好思想舆论斗争中的世界观斗争。

  世界观问题是一个远比政治立场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它的特殊性在于,这里既有阶级和政治立场问题,又有认识和学术问题;其消长既遵循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更遵循精神现象自身的发展规律。政治立场最接近社会经济基础,最容易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世界观则高悬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可以在经济基础面前保持相对独立性。因此,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在其世界观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是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的,因为世界观问题而不信任甚至排斥这些知识分子是错误的。但是,世界观与政治立场长期脱节是不可能的。脱节不仅使其个人政治立场不自觉甚至摇摆,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头脑,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期任务。

(部分摘录)

作者:侯惠勤